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的分论坛,“黄河流域脱贫攻坚与生态振兴研讨会”近日在济南举行。会议由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山东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北京林业大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承办。15位中外专家围绕黄河流域的精准脱贫、农业高质量发展、湿地保护、生态保护立法等问题深入交流。
关注相对贫困、监测返贫风险,打造美丽中国的“黄河方案”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区域。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安黎哲强调,积极支持生态扶贫助力黄河流域打赢脱贫攻坚战,缓解流域内防洪风险、饮水安全、生态保护等问题,促进黄河长治久安,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就仍会存在的相对贫困现象和返贫风险做出分析。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袁红英指出,黄河流域脱贫人口和区域返贫风险较大,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下一步建立黄河流域脱贫攻坚长效机制要考虑科学设置脱贫攻坚政策过渡期,不断完善防止返贫的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人群提前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激发黄河流域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义丰提出,黄河流域要在精准脱贫基础上,建设“黄河流域精准脱贫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以产业扶贫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脱贫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打造美丽中国的“黄河方案”。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金书秦提出,以绿色理念引领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做到三点:一是以水为核心,大力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二是要完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价值核算,进行纵向的转移支付与横向的生态补偿,积极探索工农之间的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三是要从脱贫攻坚转向生态振兴,政策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关注对象从人的收入转向环境要素保护;目标上从生态治理转向发展生态产业;覆盖范围上要由点到面,精准普惠。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驻会副会长王春益建议,实现黄河几字弯能源协同发展,需要建立跨省市能源协同发展机制、统一流域能源高质量开发环保标准、加快跨省区能源市场一体化发展、共建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区和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确保黄河生态环境安全和能源高质量开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前存在立法缺位等问题,同时具有全流域统一协调、促进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立法需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竺效提出,要以流域立法回应黄河流域立法需求,探索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评价体系并利用新建评价体系完善现有法律制度。
因地制宜、汲取经验,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原副校长、教授Lou Swanson指出,解决跨国家、跨省、跨区域的贫困、生态退化等问题,跨学科合作至关重要。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尹润生提出,要对黄河流域进行水资源分配的宏观调配,尽可能控制流域内基层的土地破坏,使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Pete Taylor就美国科罗拉多河的节水挑战与机遇做了解读。他认为,在美国科罗拉多河水资源合作治理中,保留农户的农业用水权并利用市场机制向其他非农用户以出借而不是出售用水权,同时利用多个机构协调多用途用水,这两点经验对于中国黄河流域水资源合作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气候变化研究院执行主任戴凡建议,中国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减排政策目标。可以借鉴美国加州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的普查与分析,找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和减排潜力最大的几个部门,并分析出效果明显的减排方法,从而根据分析结果形成兼顾减排和经济增长的不同时期的具体政策目标。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毛国瑞指出,只有充分考虑流域内生态环境变化和农村治理范围内制度关系之间的互动,才能制定长期有效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规划。美国奥本大学教授张耀启表示,黄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和水权交易取得的成效是生态服务市场发挥作用的实证。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杨建华认为通过造林绿化、经济林提质增效、吸收贫困管护员等措施,实现了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攻坚战的“吕梁经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甘肃农业大学水利学院副教授黄彩霞以甘肃省为例,认为黄河上游地区旱地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方式兼具经济与生态效益,在玉米、小麦、马铃薯种植方面具有简单易行、方便取材、可避免地膜造成的土壤污染和秸秆焚烧引起的雾霾污染培肥地力等方面的实践优势。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院长张明祥表示,黄河流域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注意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生态公益管护、湿地公园与乡村湿地建设等措施,发挥生态扶贫的功效。未来应重视发挥黄河流域湿地作用,以湿地公园作为依托,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实现区域乡村脱贫致富与产业振兴。(张胜 杨雪坤)